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伯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伯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伯,格式为 doc ,大小 75264 KB ,页数为 11页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伯


('1918年诺布尔化学奖得主——弗里茨·哈伯哈伯是一个矛盾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有人赞扬他是天使,帮人们驱走了饥饿,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有许多人都他斥责是魔鬼,葬送了无数人的生命。其实,每个人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而我们总是喜欢抓住某一面来过分苛责或是高度赞扬一个人这都是不合理的。对于哈伯也是一样,我们不应该去过分苛责他。在我的心里,他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人,在那个群星闪烁的年代,他是一颗不亚于任何人的明星.MaxvonLaue预测说:“哈伯会因为发明合成氨而被永远铭记,这是对工业的历史性改革,也为数以亿计的人类提供营养,他从空气中生产面包。”[1]青年求学的哈伯哈伯于1868年12月9日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布雷斯劳小镇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哈伯的父亲是一位染料商人,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他的妈妈在他幼年去世,而继母对他也并不关爱。对哈伯早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叔叔赫尔曼,给他提供做实验的地方。哈伯高中毕业后,他的父亲本想让他接受自己的公司,在叔叔的帮助下,哈伯才有机会念大学。1886年,他入柏林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和物理,导师是伟大的有机科学家A·W·霍夫曼和H·亥姆霍兹,又到海德堡大学师从著名化学家本生学习。在此期间,哈伯喜欢上了学习哲学,尤其是关于康德的。1891年,在柏林工业大学取得大学文凭,在卡尔·利伯曼(茜素合成者)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此时哈伯22岁[3]。1892年他来到耶拿大学克诺尔实验室重新研究有机化学,后来,哈伯又申请成为物理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助理,但多次都没有成功。当时物理化学作为一门新的科学分支正待兴起,阿累尼乌斯、范特霍夫、奥斯特瓦尔德、能斯特等著名物理化学家群星灿烂,催化剂、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电离学说是当时研究的时髦课题。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本特和恩格勒正在进行着高温下气体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与工业应用之研究。1894年春天,哈伯决定接受邀请担任化工教授汉斯·本特的助手。最终转向物理化学,远非由于纯理论兴趣,他所从事的是物理化学与实际应用之结合,这从他日后发表的《工业气体反应动力学》(1905)一书可以反映出来。[4]哈伯在名师指导下从事烃的然烧和分解的实验研究,对他日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科研方向对路,又合乎本人志愿,哈伯马上旗开得胜,在《大学讲师》上发表了“烃的燃烧和分解”一文。这是一个从热力学观点计算烃稳定性问题,对石油裂解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论文。1896年哈伯被聘为卡尔斯普厄工业大学的编外助教(不拿正式工资)。由于名师指导,加上本人勤奋,从此硕果累累,而哈伯本人也就青云直上,1906年,38岁的哈伯当上了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教授兼研究所所长。他是抱着“35岁已不年轻,45岁已过于老了!”这种报恩思想为德国工作的。哈伯的主要贡献有电解法还原硝基苯,制成第一个玻瑞电极(1906),玻恩一哈伯循环,以及关于燃料电池之研究(未成功)。最大的贡献是在化学动力学方面,以哈伯氏合成氨法为最著称。这是一个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结合的范例。“哈伯在合成氨方面的成就是二十世纪前半期化学史上最重大的胜利”。[5]人工固氮的美好前景19世纪末,正是世界科学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德国又是当时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大。粮食增产主要依赖两个途径,一是尽可能扩大耕地面积,另一个就是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增加肥料投入。以往的自然肥料此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人们迫切需要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新的肥料,而人工合成肥料最基本的技术就是氨的合成。另外,当时的工业和军事发展使得炸药的需求量迅速上升,人们需要用它来开山修路制造武器。以往制造炸药主要利用天然的硝石矿,但这种矿藏储量并不丰富,提高炸药产量最现实的方法是人工合成,而这项技术的基础还是氨的合成。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人工合成氨就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实际上,从18世纪中叶开始,很多科学家都为此耗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但直到一个半世纪之后仍然没有突破。氨曾是一个较难合成的基本化工原料,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第一个以氮、氢反应制氨工业生产厂投产,约经历了150年时间。1754年普里斯特利第一次将氯化铵和石灰加热制造出氨。大约30年后,贝托雷用分解的方法确定了氨的组分。1795年希尔德布兰德(Hildebrand)试图在常压下用氮气和氢气进行氨的合成,其他人也试过高达50大气压的压力,但由于这一反应进行得太慢,结果都失败了。1823年,德贝莱纳大概是第一个尝试采用催化剂的人。由于长时期的研究工作都未能获得成功,以致有人得出由氮和氢合成氨是不可能的这个错误的结论。关键的问题是要对氨的合成反应有一个新的、本质的理解。1850一1900年间物理化学的普遍发展一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等新概念为氨的合成开辟了道路。1894年兰塞在常压下研究氨的分解,观察到在常压下,500一780℃温度范围内氨的分解总是不完全的。这种情况说明氨分解反应的可逆状态及化学平衡存在的事实。从化学平衡观点分析,氨的合成反应在理论上应该是可能的。法国物理化学家勒夏特列根据他所提出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认为采用较高的压力将能增加氨的产率。1901年他进行了这个实验,可惜的是反应器发生了爆炸,试验未获成功[6]。20世纪初,氮的固定技术处在一个转折点,已知的各种固定大气氮的方法都是笨重和不经济的,没有发展前途的。所需要的是直接反应合成氨的方法。作为科学家的哈伯——合成氨1902年哈伯以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教授的身份访问了美国,参观了正在用电孤法固定氮的工厂。返国后,与维也纳的化学公司老板马古利斯兄弟签订了氮氢元素合成氨的合同。哈伯于1904年把研究方向转到合成氨上来。1904年,哈伯用陶瓷管做实验,内充以铁催化剂研究氨的分解平衡,测定出在常压和1000℃高温下气体混合物中有0.012%(容积)的氨存在。他从其中除去未分解的氨后将该气体通入和前一个反应器一样的填充有铁粉的第二个反应器。从反应后气体分析其中氨的浓度,与第一个反应器出来气体中氨的浓度是一致的。证明氨的分解确为可逆反应。哈伯同时由范特霍夫方程针算出合成氮反应在常压和1000℃时平衡常数Kp。计算时Qp值是根据哈伯自己测定的结果(Qp=12000卡/摩尔分子氨)。得知Kp后再根据质量作用定律计算出在常压和927℃和827℃、627℃以及27℃时氮的平衡浓度。由于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氮的浓度很低,因而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前途。由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推断,在较低的温度下预期可以得到较高的氨浓度。但那时还没有使用有效的催化剂及加压设备。在更高的温度和采用催化剂条件下并不产生很大的改进,马古利斯于是不再支持这个项目。可是,在柏林大学研究化学平衡理论的能斯特提出的实验数据表明哈伯的数字(0.012%容积)太大,实际上是再小一位的0.0032%[1]。哈伯虽然是错了,但在这场争论中却弄清楚了要使产量更好,就要对(N2十H2)施以高压和适当降低温度并且使用催化剂才行。能斯特亲自制造高压釜,用50个大气压,685℃的触媒(铂粉或细铁粉,锰粉)取得了产率为0.96%的好成绩(1907年)。能斯特为了使它工业化而求助于某著名化学公司。由于难以制造出能耐这样高温、高压的设备而被拒绝了。他的工业化念头因而被打消了。可是,哈伯却从能斯特灰心的地方开始了。哈伯在他的研究助于勒罗西尼约和机械师基兴鲍尔的帮助下加紧合成氨的工亚开发工作。对于能承受高温高压所需新设备设计和制造的艰巨工作,这位机械师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瓦斯灯公司提供了铂、钨、铀等稀有金属作为催化剂的试验材料。哈伯不顾能斯特等人的固执意见,仍继续进行由氮气和氢气的直接研究工作。他测定了一批合成氨反应的化学平衡数据。哈伯测定的氨合成反应的平衡氨浓度[7]他根据这些数据认为,合成氨反应不可能达到像硫酸生产那样高的转化率。在硫酸生产中SO2氧化成SO3的反应转化率很高,甚至可以接近100%。但是,若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并从这个循环中不断把反应生成的氨分离出去,则这个工艺过程是可以实现的。幸尔在所涉及的高压下,用冷却的方法大部分氨能从出口气体中冷凝下来,未反应的气体重新回到合成塔。1908年哈伯申请到合成氨的最初专利。哈伯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催化剂,曾经作了大量的试验工作。发现锇具有最好的活性,在200Pa左右的压力、600℃左右的温度范围内,产率达到了18%[8]。令人惊奇的是,跟饿属于同一周期的过渡元素铂,它在其他情况下往往是非常有效的催化剂,但对合成氨反应的活性却不高。1909年7月2日哈伯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模型。德国巴登苯胺苏达(BASF)公司的博施和米塔希于同一天访问了哈伯实验室。在这里,哈伯用魔术般地以每小时80克的速度进行了氨的合成。BASF于是决定撤销其原来由电孤法生产氧化氮的计划,购买了哈伯的专利并将开发工作接收过来。1910年5月,哈伯用锇做催化剂在175kg/cm2、500℃条件下从出口氢一氮混合气中获得8%氨的好成绩,哈伯于1910年5月8日在卡尔斯鲁厄自然哲学会上发表讲演,当众展示其合成装置,并且宣布“新工业的前途”已经开始。还有两大问题尚待解决。催化剂太贵并对气体杂质过于敏感。高温下氢对碳钢有脱碳作用,很多爆炸事故由此产生。博施担任实施氨直接合成的工业开发,寻求稳定而有效的催化剂。铁是最有希望的物质,但哈伯曾发现它相对地不怎样有效。一位BASF的化学师发现某种氧化铁,特别是天然磁铁矿能得到很好的结果。[9]但米塔希很快发现在反应条件下催化剂表面的半熔现象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而掺入少量碱金属和其他金属则有助于避免这一现象。因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经过20000多次试验后,终于得出一个较理想的催化剂组分。最终成果是以少量钾、镁、铝和钙作助催化剂的铁催化剂,与当代合成氨厂所用的很相似。在不中毒或不暴露于过高温度的情况下,这种催化剂是比较价廉、高活性而且非常耐用的。接着遇到的极端困难问题是设备设计。一般钢材在高温下和氢气接触不耐用。1910年建成的第一个中间试验工厂,它的碳钢合成塔80小时后就报废了。由于当时只有碳钢具有足够的强度,能耐住200大气的压力。后来博施将合成塔内衬以软铁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软铁不产生导致碳钢破坏的脱碳作用。博施在改进反应室的构造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用双壁室代替了哈伯的单壁反应器,即把一个管子套到另一个管子里,外管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而只须耐高压,由普通钢制成;内管不暴露于任何压力,只须耐高温气体对内壁的化学腐蚀,由合金钢制成。他制成的双壁反应室,也适于采用哈伯使用的逆流原理,混合气体先通过两管间夹层空隙,然后进入反应器的内管中。在此过程中如果生成了热,则生产氨的成本便可降低。在化学家和化学工程专家的通力合作下,1913年9月在莱茵河畔,路德维希港附近的奥帕(Oppau)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厂,产量很快达到日产30吨的设计水平。后来建在洛伊纳(Leuna)的另一工厂于1917年4月开车,年产合成氨36000吨,这座工厂在一次大战结束时扩建至年产240000吨。今天的奥帕厂已扩建到年产合成氨96万吨。[10]哈伯一博施法合成氨,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用以生产化肥,用此法所固定的氮以百万吨计。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一划时代的农业供氮方法是哈伯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是要直接合成氨并成功地发展这一方法使之达到工业生产。为奖励他‘由氢和氮进行合成氨的生产’而决定授予他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1919年授奖)。在此后的十年中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博施对实现哈伯的想法代表了化学工艺方面的巨大进步。合成氨的成功为哈伯带来了崇高声望和巨大幸福。各国化学家前来合作研究。他同巴登苯胺苏达公司订立合同,每生产1公斤的氨就要给他1芬尼(0.01马克)的报酬。哈伯最后成了百万富翁。1912年,威廉二世在柏林-Dahlem成立凯泽·威廉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在阿伦尼乌斯的推荐下,哈伯出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1]。哈伯立时成为誉满全求的化学家,被称作‘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科学天使’。1913年末,爱因斯坦主管了研究所的物理学,在此期间,与哈伯形成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两人在科学上也互相交流帮助。哈伯对爱因斯坦说:“为化学做一些事情吧,就像我为物理做的一样。”[1]这样,爱因斯坦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关于原子的。合成氨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了福音,人类从此结束了完全依靠天然氮肥的历史。同时它也为工业生产、军工需要的大量硝酸、炸药解决了原料问题。作为一个科学家,哈伯是坚强的、勇敢的、令人敬佩的,他勇敢地去挑战前人无法克服的困难,攻克了化学上中顽强的堡垒,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忠心爱国的哈伯——毒气战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哈伯一生中的第二阶段开始了。由于德国缺乏硝石制造军火,德国预期的是一场短期战争,估计到1915年夏天就打不下去了。由于哈伯的合成氨法加上奥斯特瓦尔德流程把氨氧化成硝酸,于是硝化棉、硝化甘油、TNT源源而来,给德国军国主义者帮了大忙。而哈伯也是极力支持这场战争,希望德国打胜的。战争开始后,哈伯加入了化学战争勤务部,开始当顾门,后来当部长,越陷越深。事实上早在1912年哈伯在柏林郊外的凯泽·威廉研究所已经在研究制造毒气了。这是德国军方所设想的一举致胜的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伯告诉德军最高指挥部,毒性极高的氯气比空气重,可以把氯喷洒到敌方的战壕中,将他们驱赶到可以用机枪扫射的开阔地带。由于哈伯的声望和他所描绘的作战前景,德国军方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将之命名为“三C计划”[12](“三C”即秘密、化学、毒气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哈伯这项可怕的计划被传达到德国所有师级指挥官。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了为战争服务的重要军事机构:哈伯承担了战争所需的材料的供应和研制工作,特别是哈伯认为毒气是缩短战争的好方法,他的实验室首先研制出了军用毒气氯气罐。很快,哈伯的毒气就在比利时西南部的伊普雷战役中得到了使用。1915年4月21日夜间,德军在长达6千米的战线上秘密安放了数5700个的氯气罐。[13]第二天下午,德军借助有利的风向将167吨氯气吹至法军阵地,对手毫无防范,致使5000多人伤亡,其中有1000人左右是德军。两天之后,在更有利的条件下,德军又发动了毒气战,这一次导致10000多人受伤,4000多人死亡。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有一些士兵逃离的及时,但是更多的被毒气伤害。逃离的人也会不断地咳嗽吐血,毒气已经损害了粘液薄膜。德国士兵看到中了毒气但是还没有死亡的士兵,都会拿过自己的步枪,建议他们躺下,死的舒服一些。”[13]氯气对敌军形成了致命的打击,哈伯也为此受到德皇的嘉奖,但同时也遭到各国科学家的强烈谴责。协约国不久就用毒气来反击,领导这一工作的是法国化学家格林亚。而此时哈伯却被所谓的‘爱国主义’所惑,继续为德国统治者效劳,当年又研制出新毒气——光气和芥子气,同年12月9日又在伊普雷战线投入使用。从此以后,西方各国竞相研制和使用化学武器,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所有化学武器中,最臭名昭著的是芥子气,它伤害人的眼睛和皮肤,甚至可以渗进皮革和橡胶中卜由于芥子气气味很臭,哈伯和他的同事用甲节基嗅的紫丁香味掩盖芥子气的臭味,让人在毫无戒备中受毒害。后悔醒悟的哈伯化学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成近130万人伤亡,占伤亡总人数的4.6%,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哈伯则成了制造化学武器的鼻祖、人类的罪人。他的第一个妻子犹太人克拉克是第一个女化学博士,她在1900年就获博士学位,比居里夫人还早三年。[6]她坚决反对丈夫将科学技术用于战争。哈伯起先不敢让妻子知道,但是纸包不住火,1914年12月他的研究所发生一次爆炸,导致克拉克的一位朋友死亡。她知道了丈夫的工作性质之后,夫妻关系急剧紧张起来。1915年哈伯‘胜利’地运用毒气回来后不几天,受到德国皇帝的重重嘉奖,得到了德皇颁发的铁十字勋章,并被任命为军官。5月2日他在家中举办庆功晚宴,夫妻之间再次爆发争执。克拉克指责哈伯使科学病态化,是个杀人魔鬼。当晚,克拉克见丈夫已经无可救药,绝望地用哈伯的陆军手枪击中自己的心脏而死。由于哈伯睡前吃了药,并没有听到枪声,妻子的尸体也是他们的儿子发现的。许多人谴责哈伯没有人性无视自己妻子的死亡,但是所有的证据都表明他之前并没有料到也没有察觉到自己如此激烈的举动,所以,过分的谴责哈伯是有失公允的[2]。在那之后,哈伯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对人类文明犯下的滔天大罪,内心十分痛苦。哈伯一直认为化学武器并不是‘不人道’的。相反,他认为化学武器可以提前结束战争,是有利于世界的。[13]但是通过费舍尔的调查发现,在德国使用毒气战几个月之后,协约国也开始组建自己的化学兵工厂。一战结束后,大约25%的军事炮弹中都填充着化学试剂,化学战争变成了完完全全的失败,对于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只造成了对军队难以言喻的痛楚。由于化学武器,约92000名士兵死亡,130万士兵受伤。[14]1917年,他辞去了在化学兵工厂和部队的所有职务。而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他因害怕被当作战犯而逃到乡下躲藏了半年。但戏剧性的事情却发生了,战争结束后的191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哈伯在合成氨发明上的杰出贡献,决定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一时间全世界科学家一片哗然。那些在一战中受过化学毒气侵害的协约国士兵及罹难者家属纷纷走上街头,甚至在报纸上写下血书后寄到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示抗议,各界媒体纷纷发表声明和社论谴责哈伯。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措辞激烈的评论[15]:“哈伯将其聪明才智用到了战争和杀人方面,其目的是使用窒息性毒剂戕害人类,这永远是哈伯的耻辱,德国人的耻辱。”美国《纽约时报》的社论认为,“应该承认哈伯在化学领域的贡献,但他参与了肮脏的化学战,这种情况下瑞典皇家科学院还将此殊荣授予哈伯,则不是在惩办战犯和放毒者。”[15]但是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西博格指出的那样:“无论从经济的发展,还是人类的进步而言,合成氨的发明都是20世纪科学领域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16]最终瑞典皇家科学院并没有改变决定,还是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哈伯。面对接踵而来的掌声与唾骂,哈伯平静地说:“我是罪人,无权申辩什么,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弥补我的罪行。”[4]可是19191月1月颁发诺贝尔奖时,几名同时获诺贝尔奖的法国人因不愿意与哈伯为伍而拒绝领奖。一名法国获奖者愤怒地批评说:“从道德上讲,哈伯根本不配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和奖金”[17]。战后的哈伯仍旧忠心耿耿为振兴德国尽力,为战败赔偿研究从海水提取黄金,据阿累尼乌斯的估计海水中共有黄金80亿吨。但是这次哈伯错了,海水中黄金的浓度太低了,最终因没有经济价值而放弃。哈伯倾其全力为重建凯泽·威廉研究所服务,他是一位能干的领导者,在讨论会上有一语道破的能力,善于发扬民主,给分所长以自主权,能调动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在哈伯领导下的凯泽·威廉研究所聚集着一批杰出的科学家,领导着世界上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光谱学和胶体化学的研究,发表了70多种出版物,培养了一大批物理化学家,他们的工作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的先进水平。哈伯曾经说过一句颇具争议的名言,“在和平时期,一个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在战争时期,他确属于他的祖国”[18]。“没有人可以怀疑哈伯对国家的忠诚。”[19]德国科学家马科斯·普朗克和冯·劳厄公开强调。他们都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些话是他们在缅怀哈伯是所言。走投无路的哈伯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大肆迫害德国犹太人。正如J·E·考迪斯所说:.“这位伟大的德国化学家、战士和爱国者已经成了犹太人哈伯(被强迫改名JewHaber)!”[20]哈伯虽有犹太人血统,但是从哈伯父亲那时起已经脱离犹太教了,而哈伯本人早已接受基督洗礼变成一位基督徒了。1933年4月哈伯接到通知:“犹太人不能在他的研究所工作!”鉴于哈伯尚能忠心为德国服务,他本人可以留下。哈伯在辞职的信中说:“这些同事是我花40年时间用理智和人格挑选出来的而不是根据他们的祖先。我发现这个办法很好,不想改变它”[21]1933年4月30日,他发表了一份反对种族政策的声明。这份声明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处境,在纳粹政权的迫害下,这个深爱着祖国的人,被自己的祖国抛弃,不得不流亡海外,他接受了剑桥大学的邀请,以访问学者身份流亡英国,并在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但那里的同行对他避之惟恐不及。卢瑟福拒绝同他握手,讨厌他是进行毒气战的元凶。此时哈伯已有心脏病,过去研制毒气时已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上英国冬天气候对他不适合。1934年,他应邀担任巴勒斯坦著名反法西斯犹太人组织的西夫高级研究所所长,乃取道瑞士赴意大利,途经巴塞尔,此时的哈伯身心交瘁,精神沮丧,心脏病突发,于1934年1月29日逝世,终年66岁[22]。可哈伯的悲剧并没有到此结束。当时,纳粹制定了灭绝犹太人的计划,他们把犹太人赶进巨型毒气室,施放毒气将他们毒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纳粹选用的化学毒剂就来自哈伯公司发明的一种农药,纳粹用这种化学毒剂毒死了哈伯的好几位亲人。哈伯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悲剧。这个时代成就了哈伯,也是这个时代毁掉了哈伯。他在科学上的才能被政治所利用,而由此产生的恶果却要由他自己来承担。然而纵观哈伯一生是功大于过的。在哈伯逝世一周年之际,凯泽·威廉研究所的科学家不顾纳粹的禁令集会纪念他。几乎所有知名的科学家都出席了。称他为‘世界上伟大的科学之一[1]。这个评价是合乎实际的。参考文献[1]DietrichStoltzenberg.FritzHaber:Chemist,NobelLaureate,German,ChemicalHeritagePress.PhiladelphiaJew.2014-0-941901-24-6.[2]EmsleyJ.EnrichingtheEarth:FritzHaber,CarlBosch,andthetransformationofworldfood.Nature(London).2001;410:633-634.[3]CahanD.Forscienceandcountry.Nature(London).1995;375:199-200.[4]WoehrleD.FritzHaberandClaraImmerwahr..ChemieinunsererZeit.2010;44:30-39.[5]WitschiHH.FritzHaber:December9,1868-January29,1934..Toxicology(Amsterdam).2000;149:3-15.[6]HoffmannR.CopingwithFritzHaber\'sSomberLiteraryShadow.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2001-12;40:4599-4604.[7]HoffmannR.FritzHabersdüstererliterarischerSchatten-einEssay.AngewandteChemie.2001-12;113:4733-4739.[8]DunikowskaMM.FritzHaber:thedamnedscientist..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2011;50:10050-10062.[9]ManchesterKL.Manofdestiny:thelifeandworkofFritzHaber..Endeavour(Newseries).2002;26:64-69.[10]FriedrichBB.OnehundredyearsoftheFritzHaberInstitute..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2011;50:10022-10049.[11]OyamaHT.SetsuroTamaruandFritzHaber:linksbetweenJapanandGermanyinscienceandtechnology..Chemicalrecord.2015;15:535-549.[12]BrownD.TheGenesisandDevelopmentoftheCommercialBPDoublyPromotedCatalystforAmmoniaSynthesis.Catalysisletters.2014;144:545-552.[13]KandemirTT.TheHaber-Boschprocessrevisited:ontherealstructureandstabilityof"ammoniairon"underworkingcondition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2013;52:12723-12726.[14]TsuyoshiM.Electrolyticammoniasynthesisfromwaterandnitrogengasinmoltensaltunderatmosphericpressure.ElectrochimicaActa2005;50:5423–5426.[15]MarkA.S.Ammoniaintheenvironment:Fromancienttimestothepresent.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8;156:583-604.[16]SarahJ.Chemical-warfaretechniquesforinsectcontrol:insect‘pests’inGermanybeforeandafterWorldWarI.EndeavourVol.2000;1:24.[17]DanielC.TheRiseandFallofFritzHaber.AngewandteChemie(NewYork.)2006;45:4053-4055.[18]SternFF.FritzHaber:flawedgreatnessofpersonandcountry..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2012;51:50-56.[19]EickhoutB.Theroleofnitrogeninworldfoodproductionand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6;116:4-14.[20]JamesP.K.TheHaber–Weissreactionandmechanismsoftoxicity.Toxicology2000;149:43-50.[21]GiddeyS.Reviewofelectrochemicalammoniaproductiontechnologiesandmaterials.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2013;38:1457-14594.[22]VojvodicA.Exploringthelimits:Alow-pressure,low-temperatureHaber–BoschProcess.ChemicalPhysicsLetters2014;598:108–112.',)


  • 编号:1700739120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11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75264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