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
本作品内容为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格式为 docx ,大小 78761 KB ,页数为 8页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一2013年示范区建设发展概况2013年,合肥市继续凭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坚持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经济社会总体延续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一)经济平稳增长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672.9亿元,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07.4亿元,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4708亿元,增长23.1%。(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472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2.1%,较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完成增加值533.6亿元,增长22.9%,快于全部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35.4%。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43.3亿元、增长13.8%。旅游总收入524亿元,增长14%,接待国内外游客近6000万人次,成为全国第三批台湾自由行城市。(三)市场需求稳定增长投资拉动有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0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753亿元,增长18.9%以上。重点项目支撑作用明显,新开工项目4241个,比上年增加229个,其中省“861”、市“1346”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138.5亿元、1827.1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投资131.6%和110.1%。消费持续回暖,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3亿元,增长15%左右。对外贸易保持平稳,进出口总额达180亿美元。(四)城市建设进度加快“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地下空间利用、城市风貌、生态控制、综合交通枢纽、通用航空机场布局等一批重大规划加快编制。努力扩大有效投入,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全年新开工项目4241个,增加22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47个。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继续加快,新桥国际机场开通运营,合福高铁、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及高铁南站、合淮、合六路等国省干线公路改建工程、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五)财税金融运行平稳全市财政收入768.3亿元,增长1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8.6亿元,增长12.6%。税收累计完成685.9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89.3%。(六)城乡统筹成效显著五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0亿元,占全市34%,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3.9亿元,增长15.7%。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达101.6万吨,养殖业产值达200亿元。全市农业企业突破3000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7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07家。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增高效农业30万亩、设施农业5万亩,特色产业基地50个。市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到40个,面积突破200万亩。二示范区批复以来的主要成效(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市年生产总值达到4670亿元以上,由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8位升至第15位左右,年均增长15%以上,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7600亿元;增加值1907.4亿元,总量由省会城市第15位升至第11位左右。财政收入达到768.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38.6亿元、年均增长27%以上,总量进入省会城市前10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700亿元,总量由省会城市第9位升至第7位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83亿元,年均增长19%以上。承接产业转移势头强劲,招商引资总量超2550亿元,增长2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9亿美元,增长18%。与央企合作新签约项目66个,总投资2010.7亿元,北车、南车造修基地、幸福航空、中航工业、长安国际等一批央企项目顺利落户。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累计争取资金21.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3亿元。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35.4万户和167.8万户,分别增长16.5%和10.2%。新引进意大利菲亚特、西班牙桑坦德等2家世界500强企业,3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投资设立企业45家。示范区规划批复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叹,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让人振奋。按实际人均GDP计算,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都市经济体是合肥(选自《经济学人》杂志);按就业排名,合肥又在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都市经济体中排名第二。合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也已经跃居全国乃至世界城市前列,“合肥速度”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合肥发展的质量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二)产业层次显著提升示范区规划批复以来,合肥市产业层次显著提升。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大陆轮胎、联想产业基地等一大批标志性承接产业转移大项目落地生效,家电、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全国领先地位。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集成电路产业实现新突破,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启动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示范区获国家批准,光伏应用第一城加快建设。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期主体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获批建设。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建设扎实推进。2013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3户,新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140家。获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连续8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呼叫中心之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试点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全国物流园区规划一级布局城市获得批准。城区工业园区转型步伐加快,蜀山电子商务、包河联东U谷、庐阳光谷、瑶海物联网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瑶海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三)城市建设快速拓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速建设,新桥国际机场全面建成,合蚌高铁开通运营,高速公路形成“一环六射”格局,航运通江达海能力得到提升。轨道交通一号、二号线全面建设。市区道路形成“两环七射加方格网”,主城区与各组团实现“一刻钟快速交通”。阜阳北路高架、铜陵北路高架、郎溪路高架、繁华大道、新安江路东延、怀宁北路(涉铁工程除外)等竣工通车,胜利路畅通工程进展顺利。合肥电厂6号机组及合肥六水厂二期、七水厂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天网工程全面实施,智慧城管、智慧公交等工作积极推进。(四)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坚持“三化同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县域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总量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6.2%,肥西跻身全国百强,肥东、长丰进入中部百强,巢湖、庐江大建设“十大工程”初显成效、发展提速提质。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土地流转突破200万亩,蔬菜瓜果面积达到18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肥西苗木花卉、长丰草莓等特色产业享誉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跃上新台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200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4家,新增庐江郭河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0个。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6万千米,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农村防洪保安、水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三洋荣事达与惠而浦开展战略合作,庐江矾矿破产等国企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由282项精简为152项。平稳实施肥西县小庙镇、高刘镇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获得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3亿美元。综合保税区申创工作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新桥机场口岸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达标验收。出台加快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发展的意见。对外合作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合作深入推进,成功承办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3次市长联席会议,签署长三角地区城市合作协议。参加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议,达成武汉共识。合肥经济圈城市党政领导第四次会商会议成功召开,签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新闻宣传暨文化旅游、人才交流培训四个合作框架协议。滁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步伐。援疆援藏工作顺利开展。(六)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实施“33+14”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8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7980元、10350元,分别增长10%、14%。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13年新增城镇就业16.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标扩面,患者住院最高报销比例提高到70%,参保人数达187.9万。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市缴费标准、基础养老金标准、最低补贴标准“三统一”,参保人员达291.7万。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66万套,城中村改造2208户,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100个,惠及居民5.3万户。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中小学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庐阳、蜀山、包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通过国家达标认定。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农合参合率达103.6%。精心组织文化惠民工程,首届“全民文化活动周”组织活动700余场次,“庐州放歌”文艺巡演演出100余场次。启动建设安徽省美术馆、科技馆、百戏城等大型文化设施,免费开放8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87个文化站、11个博物馆,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初步形成“322”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格局。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编制完成《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七)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加快推进。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期项目累计完成工程量的80%;二期项目启动建设,三期项目着手谋划。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提标改造工程进展迅速,朱砖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已调试运行;十五里河污水厂二期、王小郢污水厂提标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74个流域河道实施“河长制”,实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成效显著,获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燃煤电厂和水泥厂脱硝加快推进,午季秸秆全面禁烧。推进出台黄标车淘汰、限行等措施。完成植树造林36万亩、城区绿化1500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8.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2%,森林城市通过国家验收。大蜀山森林公园、滨湖湿地公园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三区划调整助推承接产业转移201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原地级巢湖市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居巢区、庐江县划入合肥市,扩大了合肥市产业转移的承接空间,提升了合肥作为承接核心的辐射能力。(一)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行政区划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普遍得到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得到提升。(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区划调整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迈进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提供了新动力。1.扩大了发展空间区划调整后,合肥区域面积由7055平方千米增加到11433平方千米,扩大了62%;人口由570.2万增长到745.7万,合肥发展空间得到了扩展,对于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地位,促进资源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提升区域辐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增强了综合实力区划调整后,在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城市中,合肥经济总量占本省的比重位居第八,初步具备了赶超南京、武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能力。3.优化了发展条件区划调整后,作为全国唯一的环湖发展的省会城市,合肥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800平方千米巢湖变成城市的内湖,区域内丰富的山、水、人(人文)、泉、矿等资源,为合肥的产业承接打造了更加有利的优势。(三)改变了在区域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合肥与长江的距离进一步靠近,“合肥经济圈”以合肥为核心,引领芜湖、马鞍山、铜陵等长江城市,带动了皖北地区的发展;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中,合肥与武汉、南京同处于长江发展轴。区划调整后,合肥成为长江经济带南京至武汉段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合肥区位“承东启西”,科教资源丰富,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下,必将成为长三角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地区。四合肥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做法(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承接机制合肥市成立了由市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第一副组长的市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全市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各县区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全市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二)强化规划引领,推进园区建设为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提出示范区建设要“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率先把合肥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突破行政区划界线,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园区整合、扩容、转型升级。在新站区、瑶海区和肥东县境内,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起步区15平方千米,重点承接以新型平板显示、LED及光伏太阳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鼓励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巢湖经开区四大开发区与县、区合作共建园区。目前,合肥市共有合作共建园区5个,分别为与省外城市(上海)合作共建的合肥创新创业园、市内县区合作共建的柏堰科技园、南岗科技园、新港工业园以及与省内城市合作共建的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三)强化政策配套,优化承接环境着力推进行政审批、招投标、投融资等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合法高效”的政务环境。出台了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以及推进自主创新五大政策文件,形成了明显的“洼地效应”。全市还选派60名县处级干部驻企服务,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建立健全“查前报批、查后报备、企业反馈”涉企检查制度,为企业安心生产提供了安静的外部环境。(四)强化招商举措,提升产业水平1.打造精干队伍先后组建四批共1800个招商小分队和11个驻外招商联络处、百名县处级干部赴一线开展招商。2.明确政策导向出台了大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导则,明确投资强度、税收规模、政策上限、开工时限、规划建设指标等约束条件。3.瞄准重点产业围绕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针对性招商,促成一批大项目陆续落户合肥。4.开展重点区域招商由市领导亲自带队,赴欧洲、日本和长三角沪苏浙、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推介活动。5.建立健全项目流转推荐机制激励各地将不宜在本辖区落户的项目信息,及时上报市招商局,由市招商局根据产业规划在全市推荐,形成了招商引资合力。(五)强化准入机制,坚持科学发展秉承“既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又要有所选择”理念,严把环评、能评关,优先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项目。对“两高一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选址的项目进行环评否决。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建立“双向约束”制度,注重项目投资强度、亩均税收,提升产业层次。市区四个工业园区入驻项目亩均投资强度须高于400万元/亩,年亩均税收须高于30万元/亩;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低于3亿元的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通过租赁标准化厂房的方式解决。(六)加大示范区建设宣传力度按照省推进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要求,结合合肥市宣传工作总体部署,通过对内组织市属媒体以专版专题的形式做好深度报道,加强与中央和香港驻皖、省及外地市媒体的互动和联动;对外召开新闻通气会、抓住重大节点宣传、拓宽对外宣传视野、配合省里统一宣传、组织媒体集中采访,并开设专题网页,加强网上交流,继续营造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皖江办的具体指导下,合肥市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必将为安徽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全文完-',)
提供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会员下载,编号:1700836234,格式为 docx,文件大小为8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word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