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PPT课件 > 语文 >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同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同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收藏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同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同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同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同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共同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情境导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中共中央给予挽联“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通知给予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就是当时朱德写给母亲的祭文。我的母亲朱德忆回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语言,分析母亲的形象。•2.感受朱德质朴直白,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理解议论和抒情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3.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4.读出文字背后作者的形象。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944年2月1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1944年4月5日1983年本文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朱德选集》,改题目为《回忆我的母亲》。资料链接朱母钟太夫人简介•钟太夫人(1858—1944),朱总司令的母亲。朱总司令的祖上,从广东韶关迁移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七代以来,都过着贫苦的佃农生活。祖父八九十岁时还下地耕作。钟太夫人19岁来夫家,她在这个劳动的家庭里更显出是一个劳动的能手。她先后生子女13人,养活的8人,总司令就是她第三个孩子。•钟太夫人一面紧张地兼顾着母亲和农妇的双重工作,一面还注意着以自己的榜样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她是一个有宽大胸怀和深厚同情心的人,她的人格力量是不仅及于她的子女,而且使全家所有长幼伯叔妯娌之间,相处十分欢洽。对于更穷苦的亲戚,她往往减损自己,勉力周济。钟太夫人和世林府君排除万难,送总司令入学。总司令参加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的时候,钟太夫人是一个有力的鼓励者。民国初年,总司令在护国军任职,积官俸寄家,得置田30亩,这当然并没有减轻太夫人的劳碌。民国十年,世林府君去世,她更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她的暮年。•抗战以后,总司令的处境比以前是好得多,但是太夫人也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过着贫穷的勤朴的农妇生活。总司令的伟大,从根本上说,是长期与广大劳动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但是钟太夫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体裁特点:•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文体知识“三亲”原则亲闻、亲见、亲历溺佃农劳碌私塾周济宽厚仁慈连夜慰勉不辍任劳任怨为富不仁祖籍榨油菜籽和蔼妯娌和睦豪绅衙门差役横蛮外甥东挪西借nìdiànlùshújìcíwèichuòrénjízǐǎizhóulimùshēnyáchāihènɡshēnɡzhànuó溺爱、溺水多方设法挪借,凑集钱款。也作“东挪西凑”。读读写写溺(nì):淹没;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佃农(diànnónɡ):旧时以租种他人土地为生的农民。劳碌(láolù):辛苦忙碌。私塾(sīshú):中国旧时私人开办的学校,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周济(zhōujì):以财物帮助接济、救济。慰勉(wèimiǎn):慰问勉励。不辍(chuò):不停止,不放弃。辍:停。任劳任怨(rènláorènyuàn):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任:承受,担当。为富不仁(wéifùbùrén):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为富:追求发财致富。妯娌(zhóu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读读写写回忆我的母亲回忆性散文点明写作对象本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主旨题目作用梳理文章内容,感受母亲形象。•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在开头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开头与全文的关系是什么?•【明确】文章开头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是个总领全篇的段落,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由,又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勤劳”两个字总领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任务一:初读课文,感受母亲形象•在挽联中朱德的母亲被毛泽东称为“完人、贤母”,她的贤能与完美的品质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细读2—13段课文,让我们循着母亲“勤劳一生”的线索去找一找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合作探究段落范围时间母亲经历的事情小组展示段落范围时间母亲经历的事情作者小时候1895—1900年前后1905年1919年1924年—1927年1937年1943年1908年2-7段8段9段10段11段12段12段13段“好劳动”“整日劳碌着”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没有灰心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85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研读生活片段,感受母亲品格•【明确】说话练习:“初读课文,我从_____(事例)中读出了一位_____(品质)母亲”。•明确:•第一层面(2--7段):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勤劳简朴、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二层面(8--13段):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凸显母亲爱憎分明、同情革命、有远见、识大体、支持革命的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作者寄情于事,把深深的敬爱与怀念渗透在对往事的回忆中,不用铺张渲染的描写,只以朴实、简洁的叙述,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情一线串珠的结构,精心贴切的选材•1.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事例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事例)•明确: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记叙内容。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985至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质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的选择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纵与横、点与面结合得巧妙自然,入情入理,顺理成章,令人信服。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文章寓意于平实、寓情于质朴的语言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揣摩关键词“还”,体会母亲的品质。(请做好圈点批注)•明确:•(示例1)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中的“还”用得好,说明母亲起床之早,“第一个”也是说母亲在众多家人中起床最早,直接刻画出母亲勤劳的形象。•(示例2)如“母亲那种勤劳简朴的习惯,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中的“还”字用得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通过我来丰满母亲形象。•(示例3)如“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中的“还”字用得好,再次表现母亲勤劳的本质,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深化母亲形象。任务二:赏读课文,分析重点词句揣摩关键词“还”,体会母亲形象揣摩关键句,体会作者感情•本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示例: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通过对比,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结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交流展示:•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敬重而又心疼)•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深深怀念和遗憾之情)•3.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4.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5.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悲痛)•6.愿母亲在地下安息!(祈祷与祝愿)小结:本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而饱含深情。1.朗读第1段,分析表达方式,交流感受,分享收获。•【明确】课文第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有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挚爱之情。分析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2.朗读14—15段,体会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用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与怀念,这两段前后并列,和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紧密呼应。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感情朗读体会“感谢母亲”的意蕴。)•3.深情地朗读第16自然段,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明确:•议论和抒情的运用•1.表达对母亲的爱、怀念和感谢;•2.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党、对人民的爱;•3.画龙点睛,深化感情,升华主题。小结表达方式及效果•文章结尾,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那一声最后的祝愿让我们想起了鲁迅笔下《阿长与山海经》最后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这穿插于文中的点点议论,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胡适笔下的《先母行述》中那“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亦未能见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这让人一听就泪流满面的文字,最后的一句呼喊成了作者刻骨铭心的悲痛与怀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堂小结•记叙议论相结合,升华主旨。文章最后几段的强烈抒情议论升华了全文的感情,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爱劳动人民,把报母恩的思想升华到报效中华的崇高境界,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了朱德同志的博大胸怀与崇高思想。任务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老舍在《母亲》中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让我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母亲最真最纯的情。•注意,结尾部分要学着升华主题。•学生写作,并交流。•示例:•母亲的话像一丝清风抚平了我心中的郁闷。茶要冲三次才能散发香气,人要承受无数次挫折,才能有所成就。一股股茶香沁人心脾,它融入了我的内心,融入了我的血液,我整个人都被这香气包围着……细想,这不正是母爱的味道吗?像茶一样幽香。•我沉浸在一片香气中,分不清是茶香,还是母爱的味道。1.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请结合第16段,谈谈你在这方面的理解。•【明确】•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作者有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任务四:悟读课文,领悟作者情感2.作为“回忆性散文”,文章除了表现了母亲“勤劳一生”“爱憎分明”和“深明大义”的特点外,还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那么,母亲给了“我”哪些影响呢?请你浏览文章2-13段,摘录写母亲在行动上影响“我”的句子,说说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1.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教给“我”生产知识,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2.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3.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启发了“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人生观)•4.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鼓励“我”走上革命道路)•5.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鼓励和支持“我”走革命道路)3.母亲带给我的这些影响,她的美好的品质,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也得到了印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自由朗读,找一找“我”所具备的美好品质以及母亲带给我的影响。•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朱德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红星照耀中国》•明确:母亲对朱德的教育之深,影响之大。课堂小结•朱德母亲的言行、鼓励和支持,是朱德人生观、价值观和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因为朱德母亲对朱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才有了朱德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正因为如此,朱德母亲逝世后,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为朱德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八路军为题写挽联“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题写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无产阶级完人”。课堂总结•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热爱的感情,表达了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请比较阅读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各有什么不同。阅读拓展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就只剩归途,在这来去间,我们惟有珍惜,惟有铭记,将这珍惜和铭记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报答父母恩情!教师寄语感谢您的聆听


  • 编号:1701030349
  • 分类:语文
  • 软件: wps,office Excel
  • 大小:30页
  • 格式:xlsx
  • 风格:其他
  • PPT页数:4732449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语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