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标准规范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格式为 docx ,大小 11297 KB ,页数为 2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作者:魏先法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20年第1期魏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定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出制度优势的重大意义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问题成为国内外民众迫切需要弄清的重大问题。面对国外学者总结的“北京模式”“北京共识”等洋理论,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的“中国威胁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观点,十分有必要清晰地表达我们的立场、观点,尤其是总结“中国之治”“中国奇迹”的制度奥秘,以正视听。70年前提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战略构想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多的是前人的论述。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自己的认知。从建立新中国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四个现代化”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明了我们党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认识的重大突破。建立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并将其纳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中,凸显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制度自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迫切希望探索一条推进和平发展的道路,尤其是那些“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更需要一个全新的选择。作为具有悠久的“天下”传统的国家,中国愿意向世界各国分享摆脱和平与发展困局的经验,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人类大同的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我们制度的13条显著优势,就是立足中国实践提出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种生机活力不仅表现在硬实力方面,还表现在软实力方面。13条显著优势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从软实力方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提供了最好的注释。在处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法治国家的关系上,在处理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给予了原则性、灵活性、艺术性、策略性、战略性的应对思路。我国制度优势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文化源头,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价值观。这就为我们理解13条显著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与“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内涵。政权来自于哪里?属于谁?这是政权的基本问题。政权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政体,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通过自身的先进性和人民的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活动中成为依靠人民、代表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执政党、领导党、革命党。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有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政权稳定、代表最广泛人民根本利益等优越性,是崭新的国家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和”与“易”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价值观。“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中,表现为追求统一、稳定、团结、安全、和平、独立、自主、忠诚等秩序,还表现为不同主体致力于集中力量、共同发展,追求共同体意识和共同理想,追求公平正义、平等地位,巩固公有制经济。“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表现为崇尚发展、奋斗、改革、创新、市场、开放等变革状态,还表现为对积极、活力、富裕、繁荣、贤能等向度的肯定。从哲学角度分析,“和”强调事物的统一性,“易”强调事物的变革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事物的发展。中国的两大奇迹,即“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和”与“易”价值维度的极端重要性。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条显著优势,回答“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要求,强调制度实施的效果、质量和保证能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增强制度意识、提高治理能力上下功夫,以提升制度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增强制度意识,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治是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承认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尊崇和敬畏制度,严格遵守和自觉服从制度。领导干部,作为制度指向的重要对象和执行制度的重要主体,要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的忠实践行者、坚决捍卫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党全社会尊崇和维护制度。同时,也要把制度意识贯穿到制度的创立、运行、监督等环节,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延续性、全面性,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必备的制度健全起来,把权责不匹配、问责不精准、覆盖不全面的制度问题坚决纠正过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高干部队伍的治理能力成为提高制度效能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其强弱和大小,既离不开系统的学习,更离不开实践锻炼。在干中学、在群众中锻炼,是中国共产党提高能力的特点和优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把干部放在任务重、矛盾多、斗争激烈的地方和岗位进行考验和锻炼,增强领导干部执政本领、落实本领和斗争本领。各级党组织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把善于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作者系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教授)',)


  • 编号:1700821877
  • 分类:标准规范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2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11297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标准规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