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PPT课件 > 语文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30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30张

收藏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30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30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30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总体把握·明确路径年份卷别出处字数体裁2020全国卷Ⅰ《宋史·苏轼传》601人物传记全国卷Ⅱ《宋史·王安中传》596人物传记全国卷Ⅲ《晋书·王彪之传》583人物传记考情纵览年份卷别出处字数体裁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641纪事本末新高考全国Ⅱ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645纪事本末全国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646纪事本末全国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602纪事本末考情纵览年份卷别出处字数体裁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战国策·魏策三》589国别体史书新高考全国Ⅱ卷《东观汉记》583纪传体史书全国甲卷《战国策·秦策二》572国别体史书全国乙卷《说苑·贵德》597杂史小说考情纵览年份卷别出处字数体裁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681政治哲学书孔家杂记新高考全国Ⅱ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610兵书军事类史书全国乙卷《韩非子·十过》578政治哲学书全国甲卷《隆平集•儒学行义》597纪传体史书考情纵览①文本选材上,2022年趋于多样化,不再像2021年选择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纪事本末体,突破了2020年都从“二十四史”选择人物传记的取材方式,发展到多类史书,甚至从杂史小说中选材。②材料字数上,2022年又回到了原来2020年的600字左右,2021年曾经增加了50字左右。③考查点上,2022年突破往年单考古代文化常识的命题形式,融合古代文化常识、实词词义、古今异义等;文意理解题继续保持2021年的形式,即改变了2020年“概括”“分析”命题形式,选项组织语言偏向于转述文中人物观点看法。④新高考卷增加了主观概括题;并且断句类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⑤2023年出现双文本阅读,双文本可能是不同书本类型,需要我们掌握不同文本特点。综上,2024年文言文备考拿好三把斧头一、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二、文本翻译与比较阅读三、概括文本内容,断句技巧一、纪事类1.《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富于文采。2.《说苑》,西汉刘向编,是古代杂史小说集,按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逸事,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有不少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3.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写法上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每一事为一篇,形成独立的篇章,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事件的始终。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知识必备二、人物传记类人物传记是以记载人物生平经历为主的文体。以“二十四史”为主,所记人物主要是帝王将相、清官廉吏、忠臣义士、文豪孝子等。它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众多的事件,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三、书信中国古代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多记事陈情,也可以用来抒情、议论。教材中有李斯《谏逐客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和林觉民《与妻书》等。知识必备阅读方法一、纪事类步骤阅读方法第一步:了解要素阅读时先看出处,再看与“故事”有关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等第二步:概括内容概括事件内容的同时,需要划分文段层次,划分时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和主要人物活动的变化,如果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则从叙述内容的变化上来把握,如人物的对话、情感态度的发展等。需要概括出事情的主要内容,不止一件事情的,还要注意不同事情所涉及的不同人物第三步:把握中心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能进行整体评价,概括出中心大意,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读文过程]第一步:了解要素文本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文章写秦将伐魏,魏国孟尝君到赵、燕借来援兵,结果秦国求和的故事。第二步:概括内容通读并翻译全文,进而概括文章内容。阅读方法[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读文示范◈阅读方法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怎么办“为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名作状,在夜里,连夜。《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将要。《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替。《鸿门宴》“为击破沛公军”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希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愿闻子之志”郑重事件开端(原因):秦将伐魏,魏王问计,孟尝君献计并愿意出行游说。◈读文示范◈阅读方法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之:去、往、到。《归去来兮辞》“胡为乎惶惶欲何之”于:比。强于魏之兵:状后,《过秦论》“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岁:名作状,一年、年年蔽:屏障。联想《鸿门宴》“(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蔽”掩护,文中用作名词所以:用来……的方法,《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孟尝君说:“我来借兵,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事件发展(过程1孟尝君与赵王借兵):孟尝君借兵于赵,以魏国对赵国的屏障作用说服赵王。阅读方法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北:向北,北上。岁:收成。《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熟:丰收,熟年,丰年许:答应。《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许之”便计:有利的计谋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军将要攻打魏国,希望大王救援。”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远赴数千里之外救援,这是有利于燕国的。如果现在魏王一出国都城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燕王还是不肯发兵。孟尝君说:“我献妙计给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就要大变了。”阅读方法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折节:屈节以:把去:离开,撤兵。《烛之武退秦师》“亦去之”悉:全、都。《桃花源记》“悉如外人”因:凭借、依靠。《过秦论》“因河为池”以:用道里:道路与乡里输:这里指粮草的供给孟尝君回答:“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秦军撤离魏国后,魏王会兴起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向西借秦军,再联合赵军,以四国之兵来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别人好,还是一出国都南门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回国复命了,我愿听从您的意见。”于是为孟尝君派出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事件发展(过程2孟尝君像燕王借兵):孟尝君借兵于燕,以天下大变形势说服燕王。阅读方法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说:通“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秦王说,与郑人盟”亟:快讲:讲和、求和因:于是归:使动用法,归还。《苏武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魏王非常高兴,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秦王大为恐慌,割地与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的军队回国,并封赏了孟尝君。事件结果:魏王大悦,秦王大恐,秦国割地讲和,孟尝君得到封赏。第三步:把握中心人物关系上,孟尝君为魏王的大臣,孟尝君作为魏国使者游说于赵王、燕王。中心大意上,秦将伐魏,魏国孟尝君到赵、燕两国成功说服两国国君,借到军队,迫使秦国割地求和;赞美了作为策士的孟尝君善于游说的智慧,他以弱小之国联合他国,保卫了国家的安全。阅读方法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真题试练◈阅读方法[解析]“魏歃盟于秦”是魏国就会和秦国歃血结盟的意思,为主谓结构,“于秦”为状语后置,此句语意完整,不能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D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语意完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项,所以答案为C项。正确断句为: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阅读方法2023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2023新高考语文II卷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为人A所陷B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符坚之类G是也。2023全国乙卷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阅读方法C教考衔接文言实词常规文学常识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解析]“王之蔽”中的“蔽”是“蒙蔽”的意思,在此句中可理解为“所受的蒙蔽”,和“为赵蔽”中“蔽”的含义不相同,“为赵蔽”中的“蔽”是“屏障”的意思。阅读方法阅读方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区间对应(题文对照)阅读方法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原文:第一段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阅读方法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A区间对应(题文对照)阅读方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一对应原则)阅读方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岁”,年景;“熟”,收成;“助”,救援、救助;“且奈何”,将怎么办呢。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一对应原则)阅读方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折节”,受辱;“与”,给,送给;“去”,离开,此处可译为“撤退”。如果燕国不能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阅读方法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解析]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之后分析魏国的存续对于赵国的价值,具体说明“忠王”的内涵,这就叫作表以忠心。阅读方法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割地使秦军撤退之后给燕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不救助魏国的坏处“恫吓”燕王。


  • 编号:1701027084
  • 分类:语文
  • 软件: wps,office Excel
  • 大小:30页
  • 格式:xlsx
  • 风格:其他
  • PPT页数:270968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语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