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PPT课件 > 语文 >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劝学》+课件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劝学》+课件

收藏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劝学》+课件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劝学》+课件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劝学》+课件

09.劝学荀子必修上册【古诗文初记】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课后练习原文批注理解性默写第一章原文批注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后终老其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虽属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时期的一集大成者。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荀况著有《荀子》32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用喻,有独特的风格。原文追踪复习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君子(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已(停止)。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原文追踪复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于(从)而(表转折,然而、却)于(比)为(凝结)而(却)中(合乎)绳(墨线)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曲(弯度)中规(圆规)。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水凝结而成,却比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曲度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原文追踪复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有,通“又”。暴,通“曝”)故(所以)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日(每天)参省(对自己检查,省察)乎(介词,于)知(通“智”,智慧)而(表并列,并且,而且)即使又晒干了,(这个木材也)不会再直了,是煣的工艺让它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能取直,金属制的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原文追踪复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而(表修饰)之(取独)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之(取独)而(但是,却)而(表修饰)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彰(明显,清楚)我曾经整天地思索,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非加长了,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非更加劲疾,但是远处的人也听得清楚。原文追踪复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凭借,利用)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能水(游水)绝(横渡)生(通“性”,资质,禀赋)借助车子的人,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原文追踪复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兴(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驽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堆积土石形成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汇积水流形成深渊,蛟龙在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非凡的智慧自然就会得到,圣人之心怀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的办法(即“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即“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骏马一跨跃,不能走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原文追踪复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上(向上)下(往下)一(专一)而(表并列,可不译)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如果)雕刻几下就停止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折断;(如果)雕刻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就不可以藏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主题《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作者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充分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劝导人们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学习、提倡虚心请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从而提高品位境界,改变品性才智,修身养德,完善自我。文言知识汇总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用煣的方法。2.虽有槁暴。“有”yòu,通“又”。“暴”pù,通“曝”,晒。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同“于”,对。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5.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同“性”,资质禀赋。文言知识汇总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1.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行,表示答应。2.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3.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4.金就硕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指黄金。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省,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6.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指人的智慧;今义,指神。7.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8.蟹六跪而二鳌。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9.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11.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心,古义,因为思想;今义,集中注意力,怀着的某种念头。文言知识汇总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1.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3.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5.非利足也。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得快。6.非能水也。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游泳。7.积善成德。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好事。8.不积小流。流:动词活用作名词,流水。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向下。文言知识汇总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1.青取之于蓝。介词:从。2.而青于蓝。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向。者: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的原因。而:6.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并且。7.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地。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但。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顺接关系,就。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关系,而且。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疾:1.声非加疾。快,大。2.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迅速。3.疾言厉色。严厉。利:4.非利足也。走得快。5.金就砺则利。锋利。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有利。生:7.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8.养生丧死无憾。活着的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产生。文言知识汇总望:1.吾尝跂而望矣。远看。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3.先达德隆望尊。声望4.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假: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7.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文言知识汇总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2.冰,水为之。判断句。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5.君子生非异也。判断句。6.无以至千里。省略句。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文言知识汇总六、固定格式1.无以至千里。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七、文化常识2.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3.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4.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第二章理解性默写真题再现1、【2022年高考新课标1卷】《劝学》中“,”,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答案】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答案】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3、【2020年高考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真题再现4、【2020年高考江苏卷】,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答案】锲而不舍5、【2019年高考江苏卷】,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答案】君子生非异也6、【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也“”。【答案】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7、【2018年高考江苏卷】故不积跬步,。(《荀子·劝学》)【答案】无以至千里经典常考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学不可以已)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表达的思想一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经典常考6、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7、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虽有槁暴,輮使之然也)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一做人的道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经典常考11、荀子《劝学》中“,”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2、荀子在《劝学》中用“”,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吾尝跂而望矣)13、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4、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5、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经典常考1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7、“”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1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9、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这一例作了补充。(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0、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圣心备焉”可见。(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经典常考2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3、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两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5、《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经典常考26、《荀子·劝学》中蚯蚓“,”,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是因为浮躁、不专心。(上食尘土,下饮泉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7、《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第三章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2、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劝学》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5、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由孔子、孟子而至荀子,经历了丰富和发展。按照正常的推论,荀子的学生也理应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发扬者,然而身为荀子学生的韩非、李斯却是法家思想的提出者和集大成者。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家不同的学派,谁胜于谁现在也很难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老师的荀子,决不是让学生唯我独尊;作为学生的韩非、李斯,也不是唯我老师为正宗。在他们的教与学中,应有鼓励质疑、提倡创新的意识。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西方一位哲学大师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素材挖掘6、荀子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到齐国去讲学。他当过多年祭酒荀,又四处奔波,几乎跑遍了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天遇见一位儒生,口中念道:“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大叫一声:“差矣!应当是人之初,性本恶。”二人争辩起来。儒生说:“人生下来,本来是善良的,有的人后来受了社会上污泥浊水的影响,才变坏了的。”荀子说:“不对,人生下来,本性为恶。后来受到了各种教育,才变为善。你看各地不都在办学吗,学得好的变好,学不好的变坏。师法之化,礼仪之道不可无也,不抓紧教育不行啊!”7、有一天,荀子见一伙人戴着柳树叶编的帽子,跪在太阳地里,向老天爷求雨。他很不以为然,说:“过些天如真能下了雨,不求雨的人不也得了雨吗?下雨与祈雨无关。如真不下雨,那还是想法子引河开渠,才能有水。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他的结论就是说:“放下人为的努力而指望天赐,那就违反了万物之理。”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专一”“要学以致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治学精神”“质疑与创新”“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求知”“知识”“主观与客观”“规律”“捷径”“省察与反思”“学无止境”“勤奋”“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适用话题写作范例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入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写作范例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写作范例3.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写作范例4.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踮起脚尖》)第四章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积跬步跬:古代指半步。B.风雨兴焉兴:起兴。C.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D.金石可镂:镂:雕刻。答案:B(兴:起。)课后练习2.下列成语中的“备”字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A.德才兼备B.有备无患C.攻其不备D.求全责备答案:A(题干和A都当“具备”讲,B准备,C准备,D完备。)3.下列对这个文段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文段启示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B.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后天努力。D.这个文段运用了排比、对比、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E.这个文段说明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课后练习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李淳风,岐州雍人也。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寻又上言曰:“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是古以浑天仪①考七曜②之盈缩也。汉孝武时,洛下闳复造浑天仪,事多疏阙。故贾逵、张衡各有营铸,陆绩、王蕃递加修补,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复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黄道浑仪之阙,至今千余载矣。”太宗因令造之,至贞观七年造成。又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著书七卷,名为《法象志》,太宗称善。十五年,除太常博士,寻转太史丞,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湟风所作也。又预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迁太史令。显庆元年,复以修国史功封昌乐县男。先是,太史监侯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经理多踌驳。淳风复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龙朔二年,改授秘阁郎中。时《戊寅历法》渐差,淳风又增损刘焯《皇极历》,改撰《麟德历》奏之,术者称其精密。咸亨初,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并演《齐民要术》等凡十余部,多传于代。(节选自《旧唐书·列传》,有删改)[注]①浑天仪: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浑象是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②七曜:多指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课后练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B.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C.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D.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阙”,缺失,与《出师表》中“必能裨补阙漏”的“阙”意思相同。B.“因”,于是,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相同。C.“除”,授予官职,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意思不同。D.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在此读书的学生称“监生”课后练习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淳风自幼博览群书,尤其通晓天文、历算、阴阳之学;他撰写和推演的作品大多流传于世。B.李淳风撰写《法象志》评论前代浑仪得失,得到了太宗的称赞;后来他又参与撰写《晋书》《五代史》等。C.陆绩、王蕃对前人铸造的浑天仪进行了修正,并用它推验七曜的运行,李淳风认为这样得到的测验结果并不符合实际情况。D.李淳风被封为昌乐县男之后,奉命为《五曹》《孙子》等书作注解;后来他改撰的《麟德历》获得术者称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2)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授将仕郎,直太史局。4.C5.B6.D7.(1)(李淳风的父亲)因为官位低下,志向不能实现,舍弃官职做了道士,很有才华。(2)贞观初年,(李淳风)因为反驳傅仁均的历法观点,(而李淳风的观点)大多合理,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供职。感谢观看


  • 编号:1701027086
  • 分类:语文
  • 软件: wps,office Excel
  • 大小:43页
  • 格式:xlsx
  • 风格:其他
  • PPT页数:19202602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语文更多>